![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此文共11251字]](https://img.jihtu.com/upload/6812.jpg)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一说到作文,老师头疼,学生也头疼,有讨厌作文,害怕作文的心里。尤其在农村,学生由于对周围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实践又少,写作文兴趣淡薄,视作文为苦差事。我认为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更应该从整体上全面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从而建立起全面正确的作文指导思想。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摸索出一些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取材,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其实,说起作文,有很多的内容可取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大胆地对三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尝试的对比实验。
在一个星期五的语文课上,我布置了一个作文任务,在本周周末两天内写一次作文“第一次煮饭”,下星期一交,然后就下课了。等学生陆陆续续地走出教室散向操场人群时,我趁乱悄悄通知了班上距学校较近的10位同学进我办公室,召开秘密会议。会议内容是:明天我们不在家写作文,每位同学自备一个铁茶缸,米小半碗,按照上学的时间到学校,随老师到学校附近的平地上学煮饭。这一次活动不能跟其他同学说,只能跟父母说。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都按时赶到,我便带领这10个孩子到达目的地,先向学生明确注意事项,再传授煮饭的过程各方法,最后让学生按照我教的方法和步骤去实践煮饭的全过程,而我却在这10个孩子之间来回穿梭,指手划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饭终于煮好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小花脸,我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对孩子们说:“今天的活动结束,咱们把煮好的饭带回家给家长品尝,并把今天煮饭的经过向家长汇报,然后再写下来。”
星期一到了,我把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一一过目,发现参加活动的学生作文写得条理清楚,表达明了,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的作文大都是只见森林不见木。由此可见,我们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田野,学会劳动,亲身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因此,我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写,将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把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拿起笔写下来,这样,就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作文”,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二、创设展示机会,品尝成功喜悦
学生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研组每月安排一次作文展,收集全校佳作,用板报等形式展示给全校同学及老师欣赏,也可在班上每周开展一次佳作欣赏课,请本周日记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读后请小作者谈体会,同学展开讨论。并且利用学习园地展出优秀作品。每当自己的习作得到同学和老师欣赏时,学生内心肯定有说不出的喜悦。开展这一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选择面,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优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样一来,班上便会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学生个个信心百倍,写作兴趣就更加浓厚。有了“兴趣”这个好好老师,何愁学生不会写作文。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2014.6.7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武宁县大洞乡大洞学校 叶芳芳 332306
yff**1019@163.com15870806938
摘要:作文教学是农村小学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其写作积累,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农村 小学 作文 教学 兴趣 积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我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有一两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从前每次在学生作文前,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指导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
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这就是我一直努力探询的作文教学中的“循规”与“寻变”。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摸索出一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一)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二)通过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
为此,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建立阅读、诵读、对话三级阅读课程体系,阅读即对时事新闻、报刊杂志、网络的阅读;诵读
即对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对话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 ……此处隐藏6651个字……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学生参加实际活动,作文就有东西可写;积极地参加实际活动,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学生认真去想想,去听听,去闻闻,去尝尝,去接触接触,去研究研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要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学生走入大自然的怀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界的奇山秀水、花草树木、众多可爱的生物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只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对待作文才不会有害怕心理,才乐意去写,才敢于去写。才能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内心的情感,才能写尽生活的真、善、美,世间的假、臭、恶??
二、学会积累词汇
有的同学掌握的词汇量很少,作文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词。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等。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词汇。把平时学习中一些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如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知识积多成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准备好几个摘抄本,以便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1、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和“词语花篮”等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美文,如《五彩池》、《小溪流的歌》、《观潮》、《雨中》、《草原》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
2、通过写日记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三、让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一切的创作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达和创新意识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学生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所以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三、让学生自己作“文”
小学生的所谓“创造”,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
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实了,更能表情达意。
四、作文评价要善用良性激励评价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教师适当的激励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让一些中等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还可以激发上等生的竞争意识。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精彩内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农村地区小学作文教学心得(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论文